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qieroom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qieroom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4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tmt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qieroom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ql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qieroom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4
 深圳小区名字进化史看完好笑又扎心_经典业绩_欧宝直播APP在线观看_欧宝真人app
欧宝直播APP

经典业绩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业绩

深圳小区名字进化史看完好笑又扎心

来源:欧宝直播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28 19:27:57

  浪琴半岛、翡翠海岸这些听起来像是旅游景点的名字,其实不过是别人家的小区;

  看似杂乱无章,但细细梳理会发现,用四十多年走完其他城市百年建城路的深圳,小区名字的变化历程有迹可循,其还暗藏着一部深圳小区进化史。

  1980年,深圳特区刚成立,当时建房子尚且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小区概念,最多只能称作住宅聚集区。如今被统称为小区,那都是后话。

  这个年代的房子往往沿路而建,习惯以路为名,主打一个简单实用,容易记容易找。例如华侨城的光侨街、光华街,罗湖的翠园街、凉果街、蛟湖路...

  彼时,正是深圳的开荒阶段,这些当下看来的老小区,实际上也是很多深圳初代拓荒牛的栖身之处。

  当时以“应急居住”为需求,建造速度仓促,所以楼层普遍不高,有的只有三四层高。

  尽管房屋面积不大,工艺粗糙,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少海沙房,但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,人们的要求不高,有地方遮风挡雨便也知足。

  但在当时身处改革最前沿的罗湖,新趋势慢慢的开始萌芽——首个商品房项目东湖丽苑诞生。

  以深圳出地、香港开发商出钱的模式而建成,当时单价2730港元/㎡,折合人民币1000元/㎡。

  但要知道,那时深圳人的月薪100元都算是高收入了,因此东湖丽苑第一期推出的108套房源几乎都是被香港人买去的。

  市政大院、外贸大院、深纺大院,海关宿舍、建设集团宿舍、石油公司宿舍、八卦岭宿舍...

  1985年前后,以“大院”和“宿舍”为名的统建楼,在深圳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。

  看名字也能知道,不少是政府机关以及大型国企职工们的住所,还有一些则是工业区的配套项目。

  这一年,国贸大厦竣工,获得了“中华第一楼”的美称,“三天一层楼”的深圳速度也传遍全国。深圳也完成了第四次总体设计,一共设置了15个工业区。

  建筑风格方面倒没有太大变化,朴素的外立面、类似“火车盒”的造型,唯一不同的是,大院与宿舍的身高长了不少。

  作为一梯两户的老式单元楼,即便是楼梯房,它们也是有明显的优势,在居住面积上可不会故弄玄虚。

  只是受限于早期的理念和规划,80年代小区有的连停车位、花园都没有,更别说商业、教育。

  工作能分房这事,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放到现代,那都是让无数人流下羡慕泪水的存在。

  只不过,深圳很快就打破了这份美好。1988年,推出“以租促售,以卖为主,鼓励职工买房”的房改方案,“房屋是商品”的观念就是从深圳走向全国的。

  如果让深圳人选择自身“梦中情区”,可能1990年到2000年间的小区会是多数人的心头好。

  其一是“福利房派”,流行以“村”和“园”命名,例如梅林一村、香蜜新村、莲花村、益田村、桃源村等等。

  以“园”为名的小区,当属蛇口八大园最为醒目,翠竹园、文竹园、翠微园、爱榕园、桂园、玫瑰园、紫竹园、兰园。

  “村”分配给工程兵,“园”则分配给国企或事业单位职工,也因此造就了如今大家颇为羡慕的“公务员小区”。

  相比起80年代,90年代小区有了很大改变,规模和绿化增加了不少,停车场、运动场以及民生配套也应有尽有,有些甚至连学校都安排上了。

  虽然建筑风格仍保持着老式单元楼,但是外立面一改从前单调的浅色,变得色彩丰富,或许是看到这座城市持续不断的发展而展现的美好愿景吧。

  如今,这些小区如今仍是许多打工人的理想落脚点,它们从始至终保持着慢节奏、低密度的住居环境,成了宜居的代名词

  那时的深圳,还只能算是香港的小弟,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,很多方面都在向这位隔壁大哥学习。

  在小区建设方面的直接表现就是,无论是命名还是设计,都刮起了一股港风,其中以与香港一河之隔的罗湖,受影响最大。

  这些小区流行以“大厦”、“花园”命名。海丽大厦、宝丽大厦、鱼景大厦、粤鹏大厦、电影大厦、东海大厦、金源大厦;洪湖花园、双龙花园、锦绣花园、东风玫瑰花园、金海燕花园......

  建筑风格上,称得上顾名思义。大厦小区,多为独栋或者双栋的高层住宅,请来香港设计师设计,或者是由香港开发商开发。外观漂亮、造型独特,配有着电梯和地下停车场,与香港住宅颇为相似。

  名字带“花园”的,则大多就是花园式小区。在当时价格不便宜,到了现在那更是普通人高攀不起,10倍20倍的涨幅那都是“洒洒水”。

  这10年当中,有个很重要的节点,那就是1998年。这一年,深圳正式取消福利分房,深圳房地产从此走上市场化轨道。

  2005年前,豪园、豪庭、华庭、华府等层出不穷,如果在中介平台搜一搜,会发现诸如此类的小区没有上百也有大几十,朗朗上口但同质化严重,多少带点土豪暴发户气质。

  2005年后,命名方式一改之前的豪横,突然就有文化,甚至诗情画意起来了。

  鼎太风华、云顶翠峰、红树西岸、半岛城邦、星河丹提、漾日湾畔、汀兰鹭榭、兰乔圣菲、香山美墅...

  一个个名字,乍一听,还以为是哪个旅游景点,殊不知,这真的只是别人家的小区。

  不管小区是不是背山面海,至少好听的名字,迎合着有着更高追求的深圳人对诗与远方、山和大海的向往,

  大部分在30层以下,高层和小高层为主,有的在楼顶融入了造型装饰,有的将外立面搭配得丰富多彩,还有的在整体设计上偏向西式风格。

  就像是当时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美好想象一样,设计师们也大胆地在建筑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和灵感。

  和名字一起卷的,还有“赠送面积”的风潮,飘窗设计开始广为流行,甚至会出现不少为了飘而飘的飘窗,打着“白送”的名义,吸引购房者,实则多数情况下宛如鸡肋——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

  2000年起,房价涨势明显,2007年达到高点,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又极速下跌,不少楼盘价格跌幅甚至达到50%。

  直至今日也有人说:“2008年的金融危机,可能是过去20年中最适合购房的时机?”

  08年金融危机后,深圳房价开启了狂飙模式。2010年到2020年,房地产成为最大风口。

  这十年,被称为深圳楼市的黄金时代,当然是对于从业者而言。颁布“限购令”、著名的“5000万蹲”、万人冒雨到华润城打新,都是期间的标志性事件。

  其中又以2015年到2016涨幅最猛,有的房子在二手房交易市场,几个月就翻一倍。当时流行一种说法:“这几年的深圳,闭着眼睛买房都能赚。”

  黄金时代诞生的小区,名字更“豪”,也更显野心膨胀,常以府、城、公馆等结尾,如润府、悦府、金茂、天健城、华强城、万科云城、恒宇滨城、绿景公馆、宝能公馆等等,颇有几分古代王侯将相,攻城略地的气势。

  听起来是格外气派,以至于有些住户打车回家的时候,跟司机说到自家小区名,还有种自己是散落民间贵族的错觉。

  30层以上的住宅楼随处可见,动辄200百米的超高层住宅也映入眼帘。内部设计流行着大平层加大落地窗,底部的商业综合体那更是标配。

  远远望去,这些5、60层的超高层住宅仿佛住在云端,与数十年前的楼梯房相比,大概就是从火柴盒进化成筷子吧。

  要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,超高层的住户们的能要等上一阵子的电梯。毕竟跟着房价一路涨高的,不止是楼层,还有容积率。

  时间回到近几年,如果去中介平台中搜索近几年落成的小区,你会发现它们的命名方式进化到next level。

  那么珺奕府、雍云府、雍珑府...颐樾府、璞悦山、瑧湾悦、寰宇珑宸......名字逐渐拗口,多读几遍顺才能顺口。

  近几年的小区,流行往名字里加些生僻字,让人感觉晦涩难以记住,有些甚至还难倒了手机输入法。

  最大特征就是化繁为简,独特的装饰与风格基本上没有,主打一个简约而不简单。以铝板加玻璃幕墙全覆盖,几乎成了高档的代名词。

  怎么说呢,相比起石材石漆,确实更具现代感,但也更像写字楼了,而且长得都大差不差。

  看多了多少有点审美疲劳,反而让人怀念着那些色彩明艳、造型独特的旧式住宅楼。

  深圳的购房者心情同样复杂,无论是前几年高位站岗的人,是观望了好几年犹豫不决的人,亦或是刚上车担心被“背刺”的人,面对时代的变化,都只是一粒细微的沙,即便买房这样的人生大事重如山。